據南通檢驗檢疫局統計,前三季度南通口岸進口銅精礦、鐵礦等礦產品共265批次,累計重量1018.5萬噸,貨值38.62億美元。經檢驗鑒定發現重量短少比例超過5‰的有50批次,累計短重達4.51萬噸,直接損失金額1382.1萬美元,短重量和金額同比分別增加24.2%和46.7%。
統計發現,單船短重現象呈大幅攀升趨勢。前三季度,單船短重超千噸的有15船次,超過500噸的有21船次。以進口巴西鐵礦為例,前三季度南通口岸共進口巴西鐵礦21船次,有17船次出現了短少,其中14船次短少比例超過5‰,有9船次短少超過1000噸,短少金額259萬美元。
據分析,進口礦產品短重頻發的主要原因:一是部分國外發貨人故意減少發貨重量。按照國際慣例,大宗散貨5‰以下的短少或溢重屬合理誤差,可免予賠償或追加貨款。但礦產品進口數量巨大,大部分單船重量都在10萬噸以上。如果一船10萬噸的礦船發生短重,500噸以上才可以索賠。這就使部分“會算賬”的國外發貨人,打起了按國際允許誤差少發貨的“如意算盤”;二是部分裝貨港為減少礦砂粉塵飛揚,采用邊裝貨邊灑水的裝運方式,造成大量的水混入貨物中。此外,一些礦產區氣候潮濕多雨,礦的水分含量比較高;三是不排除一些不法商人為牟取暴利,采取向礦砂內“注水”的方式,達到以水充貨的目的。盡管大量水分在海運途中被排出,但貨物中仍有很多游離狀態的水,會在卸貨中或在堆場上流失。這種包含在卸貨港水尺計重數據內的水分重量,會使收貨人損失進一步加大。(聶嚴陽)
聶嚴陽